基準內訓:2018年米蘭設計周觀展分享會
人來人往,四月的米蘭是設計師靈感的源泉。
每年四月,全世界各地的設計巨擘、專業人士、設計新銳和愛好者如潮水般齊齊涌到米蘭,參與一年一度的設計界“奧斯卡”——米蘭設計周。觀展者馬不停蹄地奔走于2,000家參展商超過20萬平米的展示空間中,從琳瑯滿目的產品和銳意進取的解決方案中,收獲設計的未來那些令人激動的可能性。米蘭設計周儼然成為了各路設計大神們縱情展示才華的舞臺,從家具、燈具,到裝置、配飾,展會現場如同一場豐盛的靈感盛宴,展示了充滿實驗性的作品,它們不僅代表了設計界最先鋒的思潮,也是設計趨勢的指示標。
基準作為專業的設計公司,自然不能差過這場設計界的盛宴,基準設計機構的資深設計師、副總經理劉開先生前往意大利實地感受了米蘭設計周的風采?;鶞试O計機構的小伙伴們參與劉開先生分享他的米蘭設計周之旅。
在感受米蘭設計周風采之前,劉開先生在意大利首都羅馬,與意大利工業協會Francesco就service design進行了交流探討,分享和討論了各自關于 service design的一些經驗和思路。劉開認為,服務設計其實是非常生活化的,它一直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中,我們每天經歷的方方面面都是服務設計范疇內的東西。大到城市BRT交通系統、BRT站臺邊的免費自行車接駁系統,小到銀行柜臺服務、海底撈,都充滿著服務設計的影子??偟膩碚f,服務設計是源于我們的生活,植根于服務業,以用戶體驗為中心,以提供服務受眾與服務提供者雙方都滿意的服務及設計。
在分享會上,劉開先生首先由意大利的整體社會風貌談起,與我們一起聊聊對歐洲文化、文明的理解與感悟。
意大利是文藝復興的發源地,它的文化藝術遺產是國家的瑰寶,也是發展旅游業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如今,在意大利到處都可見到精心保存下來的古羅馬時代的宏偉建筑和文藝復興時代的繪畫、雕刻、古跡和文物。
走在意大利大街小巷,感受這種歷史、文化和藝術的熏陶,對于工業設計這種集科技美和藝術美于一體的學科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思考。這種表達或者是曲線的柔美,或者是硬朗的切削;有時是低調的顏色壓抑,有時是張揚的五彩斑斕,諸如種種都可以化為設計的點點滴滴,融入到設計創新的手法中應用和升華。
接著,劉開先生向我們介紹了米蘭設計展的所見所聞,并分享了自己對于設計的一些思考。設計,始于生活,與生活相融,又服務于生活。打造個性化的設計,需要從生活中來找靈感,圍繞最終用戶需求的設計才是好的設計。設計是對文化的釋放,設計是對生活的尊重,設計是對未來美好的向往,設計是為了更好地為人類服務。
米蘭設計展做得好,不單單是展品設計的好,展廳與展品互相融合、互為呼應,互增光彩。展品不再是一個個的個體,而是展品與軟裝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脫離了其中任何一個都好像會降低其韻味。這種與環境相融的氛圍,也會給參觀者帶來很好的體驗。我們可以借鑒這種手法,在自己的設計中運用烘托、對比或互動以實現機械裝備設備、智能機器人更好的設計體驗和環境適應性。
在展會上,我們也看到很多中國元素的展品,一經詢問,其設計師們基本上都沒有來過中國,但他們的大膽、靈活應用使產品有了別致的味道。中國是擁有五千多年文化的歷史大國,我們應該拾起文化自信,創造更多具有中國特色的設計、產品,而不是一味的借鑒、模仿他人。怎么樣創新,怎么樣求變是個長期的難題。創新應該是一種“留同求異”的過程,把產品的“同”保留,把“異”凸出的同時又不變異!即在不改變產品本質的前提下,把部分變量合理優化到技術美和藝術美的平衡點!
設計,是一個可以讓人一生為之奮斗的事業。在米蘭設計周,劉開先生與日本國寶級設計大師喜多俊之先生進行了深度交流,學習和領悟了很多設計經驗。喜多俊之先生從事設計50多年,70多歲的他仍奮斗在設計第一線,這種對設計的熱愛讓我們動容、欽佩,值得我們學習。
通過這次米蘭設計展分享會,相信我們的設計師小伙伴們對設計的理解變得更加透徹,對今后在機械設備設計、人工智能的設計以及研學旅行的設計也一定會有很大的幫助。
文章來源:基準設計機構(www.cnjizhun.com)工業設計事業部
米蘭設計周與基準內訓的相關閱讀: